2019年自考文化产业管理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文化、文化生产、文化产业
早期的文化概念,泰勒,《原始文化》,这个定义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广义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本质特征:
1、创造性
2、规范性和稳定性
3、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意义、交流情感、凝聚群体的符号系统。
怀特,“文化学之父”
文化不是由单个、孤立的文化符号组成的,它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符号系统所构成。
四分法:文化符号系统是由:
1、语言文化(最初、最重要)
2、精神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文化构成的核心)民间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神话、史诗、传说、古史、歌谣、言语、格言、谜语及民间歌舞、音乐、绘画、雕塑等,同样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器物文化(服饰、饮食、建筑、工艺品)
4、行为文化(完整的习俗文化、制度)
文化是由语言文化、精神文化、器物文化、行为文化所构成的一个符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为人类构筑了一个意义世界
②文化塑造社会
③文化塑造人
文化生产的历史发展:
一、远古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化生产是群体性的,文化消费也是群体性的。
二、古代阶段
就生产技术看,古代阶段是以铁器的产生和使用为标志。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文化生产和消费出现了两种情况:
第一,文化分离为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以文字文化(或书面文化)和礼仪文化为代表,民间文化则包括口传文化和习俗文化。
第二,精英文化的生产者是只是分子,具体看是个人而不是群体。消费者是整个统治阶级。
三、现代阶段
生产和消费从地方的和民族的封闭性转向了世界范围的开放性;不仅文化的封闭性被打破,文化的垄断性也被打破了;文化生产还是社会精英的专利。
四、消费社会阶段
文化方面:
第一,大众文化迅速崛起
第二,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消费大众是消费社会的主体
文化产业,就是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商业等服务性行业,
第四产业:信息产业
大卫•索斯比 《经济与文化》 文化产业行业构成画了一个著名的同心圆
文化产业的特征:
1、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
2、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是“全球性的”与“地方性”同时并存
3、文化产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性特点
文化产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1、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
第一种形态是印刷媒介,第二种形态是电磁媒介
2、消费社会的兴起
产业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
内容产业,生产和提供内容服务的产业,也可以说是为大众传播媒介提供传播内容的产业。
创意产业,最早源于英国,源于个体劳动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的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
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的联系与区别:
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及创意产业都强调产品生产的文化性、内容意义及创造性,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的构成部门是相同的。但他们有时有一定的区别,对不同名词的使用表示一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新兴的产业发展重点。如文化产业侧重于文化及宣传部门所管辖关系的传统和新兴产业,内容产业更多的与媒体、通讯、信息产业联系在一起,而创意产业着眼于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提升与辐射。
第二章 文化经济运动与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经济,是以人的精神生产方式提供可供交换的劳动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
文化经济运动的历史形态与变迁:
精神的创造性劳动第一次获得了商品性的存在,并且第一次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交易实现其价值,即货币的表现形态:珠子的价格。
体现在物质载体上的文化经济形态,即文化的物质形态。这是最本原的文化经济形态,也是创意产业的最初形态。文化经济出现了由分工二导致的交换形态的细分:文化劳务形态或称文化服务形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地由有形财务的生产专项无形服务的生产。
文化经济形态,从最基本的历史规律变迁而来: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发展,有形经济向无形经济(版权)发展,表现经济向符号经济发展,手工作坊经济向文化工业经济发展,机器复制经济向数字信息形态发展,单向行为经济向互动经济发展。
文化经济运动的历史形态大致可以分为:
物质形态、
非物质形态、
表现形态、
符号形态、
机器复制形态和数字信息形态等。
文化经济的非物质形态是以独立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的生命存在为主要特征的。
文化经济的手工作坊形态,是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后人力社会创造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文化经济形态,也是农耕时代最成熟的文化经济形态。
文化经济的机器复制形态,是现代文化产业形成和出现的标志。
现代文化产业形成的动因与历史条件:
1、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形成,为文化产业的空间存在培养了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使文化产业形态的现代形成成为可能。
市民阶层作为大规模的市场消费群体的产生,必然同时催生大规模的文化消费需求,当以手工作坊为代表的传统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的时候,文化产品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革命便成为文化产业形成所需要的文化生产力革命。
2、社会生产力形态的革命
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与后工业社会时期或信息社会时期
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
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称之为粗放式经济增长,主要特征是规模的扩张 (较为落后)
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文化创新、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的增长称之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特征是效益最大化 (较为发达)
文化增长方式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关系:
人的增长是规定和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运动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真正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方式变动的最革命性的因素:人的因素。
文化增长对于经济增长方式革命的价值:文化增长,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于提高人的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程度。
文化增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智慧在社会财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高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以最小的自然资源的消耗。
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革命的必然选择:(意义)
文化产业本身也有一个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不断革命的过程。而决定这一转变的核心就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内容两个方面都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文化资本形态的层面上完成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提供先进的经济形态和产业模式,最大限度地提供人类社会发展所不断需要的生产力形态以及这种生产力形态不断革命的历史要求。
文化产业与未来文化经济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是改变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力量
口语,符号阶段,活字印刷,复制,电子媒介,电影电视电脑 从文化传播方式上看,电子媒介具有普及性、大众性和民主性。
二、视觉文化时代延生了视觉文化经济
视觉文化的意义:
①宣告了语言印刷文化中心地位的衰落
②更重要的还在于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大众把握世界的方式将发生一个根本的转折,即由依赖于亲身经历和语言向依赖于视觉、影像、形象等转变
三、虚拟存在的文化方式与虚拟文化经济
虚拟文化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像其他新出现的传播媒介一样,电脑网络空间必将成为当代和未来文化生产的可资利用的形式
②网络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就是帮助你找到有共同兴趣的社团,找到与你兴趣相合的人,而不管你的性格多么特别
第三章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需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
(1)学习和教育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导方式
(2)休闲和文化旅游消费空间日趋广阔
(3)信息消费、数字娱乐消费方兴未艾
1、社会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是社会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必然结果
3、社会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是人们闲暇时间增多的必然反映
休闲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准。
文化产品,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而生产的产品,是具有特定文化含量的精神消费品。
它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经济属性。文化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文化产品的公益属性表现在:
①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
②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性功能
③营造文化环境,培养人们对所属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从而维护社会的同一性和稳定。
文化穿透力,指特定文化可以适应不同国家、民族、性别、职业、年龄人们的需求而在社会中传播。
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与供给方式
供给主体:
一、政府 具有公众性、公益性和导向性
二、非盈利机构 特点一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二是盈利不分红
三、企业 以盈利为目的,提供经过购买才得到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包括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和民营文化公司。
此外还有外资背景的文化公司,作为个体的文化经纪人,民族民间工艺的制作者,传统文化创作者等。
文化产品供给方式:
市场化的供给方式和非市场化的供给方式,即付费的供给方式和免费的供给方式。 还有一种被称作是混合型方式
非市场的文化供给方式,其特征是公共服务性、非赢利性和先进文化的导向性
公益性文化,主要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那些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文化部类。
根本目标是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在某些领域也被称为公众文化。
公益性文化的必要性:
①是为保障全体成员的基本文化权利而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
②某些公共文化产品很难做到消费的独占性或排他性
公益性文化的构成:
从内容方面说,公益性文化主要由学术研究、博物馆、图书馆、公益性群众体育和非盈利性大众娱乐休闲文化等构成。
公益性文化的性质:
①公益性 追求社会效益为最主要目的
②创造性
③社会性
文化事业的地位:
文化事业不仅是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和推动力量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形象的主要代表,在塑造和提升自身文化形象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文化事业引导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向健康和先进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化环境,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升国民素质奠定的基础。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表现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总体情况,并促进社会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营性文化,是为满足社会不同的层次、不同个性的兴趣爱好,通过市场化的生产方式提供的。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
内容:演出演艺、影视音像、书刊出版、报纸、网络、娱乐、广告、咨询、策划等。
经营性文化的主要特征:经营性和盈赢利性。
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的经营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的地位:
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担负着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
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
所以,文化产业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向,也是文化建设、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关联性
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以文化为建设或发展的主要内容
②所服务的对象有很大的关联性
③社会功能是一样的
二、互补性
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内容方面形成互补
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文化需要,形成互补
③在社会功能方面形成互补
三、矛盾统一性
①主要目的体现出矛盾体
②社会功能有着对立关系
③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④都是由文化事业发展而来
第四章 文化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生产关系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文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一个系统。
物质文化结构决定文化产业结构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存在的业态发展水平:
1、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观念结构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意识形态结构影响文化产业结构、文化消费结构变化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变化
2、精神文化结构决定高文化产业结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的时代内容
3、制度文化结构规定了文化产业结构作为政治文化权利分配和权力体现的特殊安排
产业分类,是建立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它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产业政策制定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次产业分类法,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人类经济活动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第一产业:农业,通常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2、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主要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煤气、自来水、电力等
3、第三产业:金融、运输、运输、商业、保险等
我国于1985年开始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制度。文化、艺术被纳入第三产业,又可分为: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
产业分类不仅是人类经济活动自然分工的一个结果,而且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的诞生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分类体系:
⑴文化产业的实体:市场型文化产业与公益型文化产业
⑵形式结构:部门文化产业结构与空间文化产业结构
⑶地域结构:局域型文化产业与全域型文化产业
⑷发展结构:基础性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
⑸生产要素:技术文化产业与创意文化产业
⑹区域分类:以国家为划分:跨国文化产业和国别文化产业;
以行政区域划分:省域文化产业、市域文化产业;
以形态划分: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区文化产业;
以功能划分:社区文化产业、开发区文化产业、风景区文化产业、旅游区文化产业、休闲度假区文化产业等
⑺还可以分为意识形态产业、娱乐产业和艺术产业
文化产业形态是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中存在的生命样式。它们是以各自的生命个性为其主要特征的。
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产物被称之为核心产业,是因为这些领域相较于娱乐产业更直接的与国家文化安全相联系。
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2、文化传播服务
3、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4、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
5、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服务
6、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文化产业核心层:
①新闻服务
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④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
⑤网络文化服务
⑥文化休闲服务
⑦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产业层:
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影响文化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1、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收入需求结构的变动
3、技术进步与革命 (直接推动和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4、国际文化贸易
5、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
因素还包括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制度变革、文化体制创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变革
其他产业结构变动与文化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文化产业是一种综合性与交叉性很强的现代产业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文化产业结构变动
2、服务业结构的变化与文化产业结构变动
文化产业结构增长效益:
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文产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不仅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增长,而且带动了文化的增长与发展的转型
文化产业价值链,是一个关于文化产业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它所揭示的是文化产业在运动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产业形态间相互作用的价值关系。
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主要表现:
1、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
后向关联 前向关联(电影的衍生产品或者叫后电影产品所形成的产业)
2、单项与多项循环关联
单项(出版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 多项(现代动漫)
3、授权产业
授权产业,是以版权转让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形态。它是由版权所有人授权使用其版权而形成的产业。
种类:艺术品授权、品牌授权
授权产业关键是对版权的法律尊重,艺术授权产业的核心是复制。美国是世界上授权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授权产业的发展,拉动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中介服务产业,活跃在中国内地操作授权业务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代理商
授权产业与文化产业链的联系:
发展我国的授权产业,不仅是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价值实现的链接长度与宽度,而且从产业关联效应来说,只有那些能能够产生巨大授权产业的文化产业才能够在产业多项循环关联中不断地获得成长性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巨大的利润必然带来巨大的产业发展动力,巨大的市场必然导致各种文化和品牌形象的巨大传播。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只有在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充分展开和实现中才能形成。
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文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内容:
1、产业的高附加值化
2、产业的高技术化
3、产业的高集约化
4、产业的高关联化
文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既是经济发展现代化的结果,同时又是推进现代经济不断实行结构转移和升级换代的重要条件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优势:
一是主导产业引入了一种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
二是主导产业具有大大超过平均增长率的部门增长率;
三是主导产业部门的产业效果超过该部门本身,即存在由产业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组成的产业扩散效应。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为我们思考和研究文化产业高度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和理论模型。
世界文化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1、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体系
2、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3、文化产业集团跨国化与社会化的互动增长
经济全球化趋势一个最突出的文化表现,就是文化产业集团的跨国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化互动
中国文化产业结构与制度创新:
1、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制度性特点:
所谓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社、广播电影电视业这样一种文化产业结构成分的划分,实际上是我国政府根据文化意识形态在产业形态上的不同表现方式所做的一种划分,反映的是对我国政府文化行政管理权限分工的一种行业范围的表述,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行政的特点。
2、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制度,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系统的绩效增长
3、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
在文化产业领域实行国家专营,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制度特征。
①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关于文化产业的生产力结构调整。生产力才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章 文化产业组织
文化产业组织,是现代产业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
文化市场结构与市场形态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由三大基本范畴:
①市场结构
②企业行为
③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与文化市场结构:
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框架中,市场结构是最重要的范畴和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数量、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竞争形势。
文化市场结构类型:
(1)完全竞争性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最理想的市场类型,价格可以充分的发挥其调节作用
(2)完全垄断性市场结构
通过限制产量来控制价格,从而把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文化产业领域里对有些确实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行业和领域实行完全垄断。
(3)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
特点:文化市场既存在有限度的垄断,又存在着不完全的竞争
(4)寡头垄断性市场结构
最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是电视产业、唱片产业和艺术品拍卖业。而全球艺术品拍卖业则基本上被嘉士得和苏富比两家公司所垄断。
寡头垄断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价格比较稳定,便于政府的管理。
必须建立健全的文化市场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寡头垄断文化市场结构的形成更不能以牺牲国家文化礼仪和国家文化安全为代价,对寡头垄断实现有效的法律监管和政府文化行政控制,是培育有限程度上的寡头垄断文化市场的重要机制。
反映文化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
1>市场集中、
2>文化产品差异化、
3>规模经济水平、
4>产业进入与退出等 (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
文化产品差异化,是指文化企业在形成该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实体要素上,或在提供文化产品过程的诸条件上,造成足以区别于其他同类文化产品以吸引买者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同其他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相区别,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能否形成文化产品差别化,也就是说能否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是一个文化企业能否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产品产别化既是企业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影响文化市场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全额的经济收益增加的现象。
进入壁垒是构成先极端我国文化市场结构运动的主要因素
在决定文化市场结构的诸要素中,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选择是决定结构其他所要素的关键
文化企业行为与市场绩效
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和重要研究内容。
文化企业行为,指文化企业在生产该条件下有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理论和更大的市场占有率,适应市场要求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其中包括:
1、价格战略
核心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理论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制定价格时所追求的目标和采取的策略
2、产品战略
3、企业并购与集团化战略
企业并购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在产权关系上,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合并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的过程。
集团化,企业集团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一种基本形式。组件企业集团,是企业最重要的市场行为
企业集团的多种形式:
①资本结合
②资金结合
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行为而决定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产量、价格、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及时条件等方面达到的现实状态。
市场绩效是以市场结构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化资源配置效率 是衡量文化市场绩效的最终的指标
②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③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规模实现程度 ;
二是在具有连续流程特点的相关文化产业中,文化经济合理垂直结合及实现程度;
三是文化企业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④文化产业组织结构的社会水平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
文化产业组织与一般产业组织的区别:
文化产业组织的文化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直接影响和干预国家文化行为的力量与手段
文化产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形态的意义:
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性质特征,文化产业组织还是文化民主落实程度的一个标志。无论是利用还是控制文化产业组织运动,本质上不是对一种经济组织和产业组织的利用和控制,而是对一种社会组织的利用和控制。
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的趋势:
集团兼并、跨国文化企业集团的形成、文化产业组织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并影响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决策,将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文化产业空间存在形态的文化市场结构也将随着文化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而呈现出多种市场结构并存的局面。
第六章 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市场运行过程中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经济体,即介入文化市场运行的有关当事人或实体。
包括:①决定市场供求的主体,有文化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
②接入文化市场运行的主体,有政府管理机构和文化中介机构
从发展文化市场的过程来看,文化市场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构成:
①文化消费者
能否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引导文化消费和培育新的文化消费需求趋向,是决定一个文化企业能否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获得理论最大化的关键,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是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文化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文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重要保障和标志之一
③政府和文化中介机构
文化经济结构,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构成文化经济整体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产业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企业的所有制。
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制度的特点:以国有制文化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外国在华投资的文化经济体和股份制经济联合体等。
文化市场规则,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立法机构和文化行为组织按照文化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制定或沿袭下来的文化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
文化市场规则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文化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中各市场主体、客体要素之间的以文化经济联系为主要存在形态和方式的基本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
文化市场体系,指这样一个各类文化市场有机联系的文化生态运动体系。
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
1、文化商品市场 (文化消费品市场和文化生产资料市场)
文化消费市场,就是提供最终文化产品、直接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消费品市场
文化生产资料市场,就是文化生产资料的交易和流通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关于文化生产资料的交换主要是在文化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扩大文化商品的再生产。
2、文化生产要素市场
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指文化生产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运动所构成的系统。主要包括文化资本市场和文化人才市场
文化资本市场是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
我国的文化资本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①制度缺陷
②市场结构亟待优化
③金融产品单一
人才是一切产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文化人才市场,是指文化劳动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的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人才培养结构的有序调节,实现文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文化服务市场:包括版权交易、文化资讯服务、艺术设计和文化中介服务。服务基本分类是追(附)加服务和核心服务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1、文化市场功能的缺陷
2、文化市场竞争机制缺陷
3、文化市场的分配不公
4、文化市场调节缺陷
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依靠灵敏的市场信号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 事后调节有两个弱点:滞后性与盲目性
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消极方面,是导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其他经济及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国家实行和不断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作用:
政府作为宏观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调节者,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1、保障职能
①保障和维护安全的文化环境
②进行文化管理和市场监督,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③保护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
2、调节职能
经济手段(金融、税收、价格、利率和收入分配等)和法律手段
3、辅助的资源配置职能 P174
在现阶段文化市场的建设中,我国政府的职能主要有:
1、是由市场固有的缺陷决定的政府一般性文化经济职能
2、由文化体制转型决定的政府阶段性文化经济职能
3、由文化国情决定的政府特殊的文化经济职能
第七章 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
文化资源,是社会性资源中的一大类,是社会资源中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与语言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一种符号性资源和意义性资源,它与人类群体的情感、态度有着更密切的关联。
文化资源的属性:
1、民族性 (文化资源还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2、地域性
3、经济性
4、公共性
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精神源泉,文化资源具有积累性与耗散性特征。
文化资源的构成:语言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器物文化资源与行为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
(1)口头传说和表述
(2)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喜剧、曲艺等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流程
(6)各种特殊的信息联络与表达方式
文化资源作为直接资本进入经济活动的三个条件:
一、必须具有或者能转化成为消费者可视、可听、可感、可体验的物质形式
实现转化的充分条件:
1、是这种资源具有独特性或不可替代性
2、是这种资源的转化成本是可控制的
3、是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本身具有某种消费者可接受的价值,或更明确说是市场价值
三、这种物质形式有明确的归属权,即产权
文化资本化就是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文化的商品化
文化竞争力,一是指文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是指传播某一种文化或推行某一种文化的能力。
文化竞争力可以分为核心层、中坚层、展现层和扩张层。
1、核心层的文化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价值观方面
2、中坚层的文化竞争力主要变现在文化创造力方面
3、展现层的文化竞争力主要变现在具体的操作方面,总的看是文化产品生产力。
4、扩张层或放射层
文化竞争力是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文化竞争力的中坚层,即文化创新力层,必须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文化资源中最具活力因素的人力资源,更是形成文化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文化品牌,就是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并具有独特标记的产品。
文化产品是以文化为主要内容,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物质实用价值。
文化产品是以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品牌同样是以特定的文化为其灵魂,所以文化品牌的打造首先是文化的提炼与打造。是对文化资源的提炼与利用。
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1)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区域性的旅游品牌
(2)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为文化可以打造一个服务品牌
(3)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可以打造产品品牌
(4)民族歌舞、服饰可以打造展演品牌
(5)著名文化人物可以打造个人品牌
(6)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名著可以加工改变成各种文化艺术作品、影视作品
第八章 文化产业管理
人类经济正日益精神化,即精神性需求或文化消费需求正成为生活消费的主流。根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类具有五层需求:
第一层,生理需求;
第二层,安全需求;
第三层,感情和归属上的需求;
第四层,尊严需求;第五层,自我实现需求
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将更多地注重精神和心理的享受。
美国经济学家马赫鲁普,提出了“知识产业论”,他认为知识产业可分为:
1、教育
2、研究开发
3、媒介工具
4、信息工具
5、信息服务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指出经济部门的重点将由传统的物品生产转向服务业
美国著名学家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揭示了一个与工业文明截然不同的“受到高度科学技术支持的同时又具有反产业主义性格”
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出版《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提出了“信息经济”
美国加州大学的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我国学者李向民提出“精神经济”
文化产业管理,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的特殊性:
1、是对精神内容和意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总和
2、是智慧产业,其核心是创意,属于知识、智力密集型的产业
3、其包含了很多相关的行业群体,精神内容可以在这些行业之间被复制和扩散
文化产品归根结底是精神生产的产物,属于精神产品。人类劳动的一般成果,必然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精神内容,一是物质形式
从价值形态分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准精神产品,其价值主要是由其内在的精神内容所决定
私人产品,是指消费者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就取得其所有权,并排斥他人消费的物品与服务,这类产品由企业来提供。
文化产业管理的中观层次,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协调问题;二是文化产业各行业的管理与协调发展的问题。
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分离的原则
3、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原则
文化产业管理的目标:
1、宏观管理目标
(1)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保护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
(2)推动文化艺术的本体发展,丰富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3)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总体产业结构的提升
(4)促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致
(5)促进文化产业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6)制定国家文化战略,宣扬本国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
2、中观管理目标
(1)形成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主导性行业
(2)促进地区主导文化行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和关联
(3)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形成文化产业的对外辐射和吸引
3、微观管理目标
(1)建设组织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性增长
(2)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
(3)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和业务骨干
(4)形成具有持续创新动力的组织文化
文化产业管理的主要手段:
1、行政干预手段
2、社会监督与引导手段
3、法律调控手段
4、经济手段
①财政支出
②税收手段
③金融政策
④价格手段
⑤土地政策
5、技术手段
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演绎方法与归纳方法相结合,是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说明某一具体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标准。
实证分析,是指排除了主管价值判断,只对文化产业经济现象、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作客观的分析。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四、文化研究与经济管理研究
浙江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